阳澄湖“大闸蟹”的文化典故

文章来源:阳澄知府
阳澄湖“大闸蟹”的文化典故

timg.jpeg


又到了一年一度吃大闸蟹的季节。大家在饱腹一顿之余,不妨来了解一下大闸蟹的有关典故吧。

 

 

  谁是第一个吃蟹的人?

       相传在公元前2283年,尧帝委派大禹治水期间,有一位叫巴解的官吏在阳澄湖一带负责治水,他遵循大禹的主张,疏通河道,开渠排水,依靠民众,辛劳十余载,把洪水引入了东洋大海。于是露出了大片耕地,农民种上了庄稼,随着水域的缩小,陆地的扩大,原来生活在水中的大批“八脚大虫”纷纷爬上陆地捕食,尤其到了九十月间庄稼成熟之时,这些“大虫”像蝗虫一般在农田里肆意横行,糟蹋庄稼,为祸田间。农民们试图捉住它们或是赶走它们,可是,反被这些壮实的大虫所伤,它们的脚尖刺破了人们的皮肤,两只大螯咬着死不放松,有些人被咬得全身多处出血溃烂而丧生。人们对这些横行无忌的家伙望而生畏,却无可奈何。

  那时,巴解看到人们刚刚经历了水灾,又有虫灾袭来,忧心忡忡。为了拯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,他日思夜想,终于想出了一个“捕食大虫,以济灾民”的办法。他敢为天下先,亲手捕捉,亲口品尝,意外地发现此虫“不仅肉质丰肥,而且口味鲜美”。当地的老百姓看到当官的第一个捕食,还吃得有滋有味,便纷纷效仿。果然,那大虫不仅好吃,还可以充饥。不出几年,那些“八脚横行”的害虫,都成了“八脚无逃”的美餐。

公元前2261年,大禹巡视十二州,来到江南阳澄湖地区,看到巴解将白茫茫的湖泽水乡治理成为片片绿洲,并且将“八脚大虫”变害为宝,使之成为人见人爱的美味佳肴,大为赞赏。于是,大禹封巴解为王,食邑于此,继续治理江南水乡。

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治水有功、敢食大虫的英雄,就在阳澄湖东北角巴解第一次吃蟹的地方筑城,取名巴城,同时用其名“解”字,让原来无名的“八脚大虫”的“虫”字镇伏在下面,取名为蟹。

 

“大闸蟹”名称的由来

阳澄湖蟹为什么又普遍称为“大闸蟹”呢?“大闸蟹”名字的来历说法不少,包笑天曾对这个名称写过一篇《大闸蟹史考》,说到“大闸蟹三字来源于苏州卖蟹人之口。”“人家吃蟹总喜欢在吃夜饭之前,或者是临时发起的。所以这些卖蟹人,总是在下午挑了担子,沿街喊道:闸蟹来大闸蟹。”这个“闸”字,音同“SA”(SA在吴方言中就是水煮的意思),蟹以水蒸煮而食,谓“炸蟹”。这样的解释,尚不能尽意。

他“有一日,在吴讷士家作蟹宴(讷士乃湖帆之文),座有张惟一先生,是昆山人,家近阳澄湖畔,始悉其原委。”

吴讷士是苏州草桥中学的创始人,父亲吴大征晚清时官至湖南巡抚,甲午战争中当过刘坤一的副帅,一门三代,都是着名的古籍收藏家。

张惟一就是方还,与王颂文同为吴讷士的好友,吴家的常客。顾炎武《天下邵国利病出》手稿,流失二百多年,为吴士讷所购得,又为方还和王颂文在吴家发现,并慨然接受相赠迎回昆山。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,成为书林中的一段佳话。事有凑巧吴家设蟹宴,方还亦在座,包笑天作了有关"大闸蟹"名称的解释:"闸字不错,凡捕蟹者,他们在港湾间,必设一闸,以竹编成。夜来隔闸,置一灯火,蟹见火光,即爬上竹闸,即在闸上一一捕之,甚为便捷,之是闸蟹之名所由来了。竹闸就是竹簖,簖上捕捉到的蟹被称为闸蟹,个头大的就称为大闸蟹。

u=595007660,1930041248&fm=27&gp=0.jpg

相关文章
版权所有:Copy@2014-2017 苏州正和蟹业有限公司版权所有
阳澄知府清水大闸蟹 -
经营许可证编号: 苏ICP备19034147号
所有内容均由阳澄知府清水大闸蟹制作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
返回首页 全国门店 1 在线咨询 拨打电话 在线下单